现在的位置: 首页佛法知识>正文
宗喀巴关于通往证悟之路三主要道-问与答


问题与答案

问题(1):请上师阐明,要实现解脱的决心,是否和真正存在的概念或是认为现象是固有存在的概念有关连?

答案:当我们谈到推动强烈的愿望以摆脱轮回,是一种渴望实现解脱的思想,通常是指一个人,他通过学习真正了解到解脱这回事,而且是真正能够实现的事情,他是对缘由的依据有了深刻的了解,则我们可以说,他要实现解脱的愿望,没有受到真正存在的概念或者现象是固有存在的概念所污损。因为一个人通常是在了解了空性之后,才对解脱具有有效的认知能力。如果你了解了空性的真正意义,你没有完全消除真正存在的概念,行将建立的解脱或建立解脱的道路都没有受到真正存在的概念所污染。因此,我们可以说,要实现解脱的愿望,没有在真正存在的概念或是现象是固有存在的概念中得到协助。

不过,在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对解脱的生存模式没有正确或真实的了解,而只是想要实现它,尽管愿望无疑是真实的,由于对现象的本质不了解,我们可能视解脱本身为真实存在或固有存在。换言之,没有很好的了解各种现象缺乏固有存在,我们要实现解脱的愿望可能受到真实存在的概念所污染。

在佛经的其中一段,佛祖说,如果看到美女的幻象,你想得到她,较后你了解到她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并没有美女在那儿,你感到后悔,那是愚蠢的。同样的,如果你认为解脱是真正存在──它并不是真正存在──,那我们说你对于解脱的渴望并不是真的倒是真实的。

问题(2):我们可以使用诸如解脱的狂喜这样的词句吗?

答案:是的,当然可以,因为我们实现解脱,只是错觉的完全终止。在其他方面,那个人还是有躯体的一个人。在实现解脱时,有欢乐和愉快的感觉,虽然没有渴望那种狂喜的感觉。例如,如果我们以密续的词语来说,如果有一个已经消除了真正存在的概念,一个超越他人的个体,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有狂喜也是恰当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即使佛祖也有欢乐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谈解脱的狂喜。

但如果你从解脱中是否存有所谓的狂喜这样的观点上询问这个问题,则答案是 “不是”,因为那是一种非个人现象。事实上,解脱或终止是一种素质,而指为已了悟解脱的特定人士及达致解脫。当提到那个人以及他或她何日达致解脱境界,是他本身的成就,是他本身狂喜的经历,答案是 “是的”;但如果你问解脱本身是否是狂喜,答案是否定的。

问题(3):观想是否促使有情众生摆脱痛苦?

答案:菩萨在证悟之前真正从事训练,他不仅观想诸如慈悲心与利他等素质,事实上他把六度波罗蜜用于在实践上。在六度波罗蜜中,佈施和道德训练直接和有情众生的利益有关。同样的,菩萨使用四种方式招收弟子,诸如佈施有情众生需要的东西,说话客气等等。在观想中产生慈悲心和爱心,事实上是推动佈施,遵守道德纪律等等的意图与实践,是把那种意图付诸行动的真正表达。因此,实际运用与观想相辅相成。你也将会看到提及平衡状态以及较后的成就。在观望平衡中,你从事观望,而在观望过后,你从事于积功德。这意味著实际从事于直接使有情众生受惠的活动。

问题(4):一个人要获得解脱的渴望,和痛苦的经历有甚么关连?

答案:为了推动实现解脱的愿望,你首先必须能够看到轮回的缺点。但与此同时,如果你对实现解脱的可能性不了解,则单单看到轮回的缺点和痛苦是不足够的。有很多情况是,人们面对痛苦,但不知道有可能实现解脱。他们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挫折之余自杀或用其他方法伤害自己。

问题(5):当眷属和十地菩萨眷属完全摧毁错觉以及成为阿罗汉之后,他们是否真有中立的思想?

答案:是的,他们具有中立的意识。在取得阿罗汉的地位之后,眷属和十地菩萨眷属不仅拥有中立的意识,而且运用其他素质,诸如言词咄咄逼人和指其他人很差劲等。虽然这类行为不是诸如愤怒和依恋等错觉引起的,却是由于熟悉过去的负面素质的结果,现在以不良方式在身体上、言语上及思想上表现出来。

问题(6):不了解空性的人,把一切现象看成是固有存在,他们因而生气,依恋等等。然而,为甚么那些已经了解空性的人也会生气和产生依恋,因为了解空性可以直接矫正对真正存在的概念的经验?

答案:这两种经验的划分是这样的:了解空性的人没有真实存在,认为事物是固有存在的概念。虽然事物向他们显示是固有存在,他们没有真正存在的概念。即使对那些已经取得更高成就,成为阿罗汉来说,事物似乎是固有存在。因此,对那些事物看来是固有存在的人士来说,不肯定他们会产生依恋和愤怒。因此,愤怒和其他错觉不止在事物看来真正存在的情况下产生,也在判定事物是真正存在时产生。不可能仅仅由于看到空性或仅仅由于了解到无私,就会消除错觉和依恋。你不仅必须了解空性或无私;而且必须对它非常熟悉。当你不仅了解空性,而且直接看到它,你实现了我们称之为看见的道路。当你实现看见的道路之后,你能够暂时压制错觉在表面上的显现。然而,你只是压制这些错觉的显现,并没有最终消灭它们的种子。固有的错觉仍然存在。

即使你已经直接了解了空性,还有更高的道路,诸如看见的道路和静修的道路。知识上产生的错觉,可以经由看见的道路加以消除,从而当一个人直接看到空性时加以消除。它们的产生,是由于学习错误的哲学思想的结果。换言之,它们是错误观点的产物。当你直接看到空性或最终的现实时,很自然的,从知识上产生的错觉,错误的观点产生产物自动消除。因此,你必须彻底熟悉这种对现象的真正性质的了解。接著下来,你渐渐走上观想之路,你就能消除造成错觉的根源。现在,这种对真实存在的概念 ,或是认为事物固有存在的概念,造成产生诸如愤怒、依恋等等的错觉。一般来说,不需要有这样的例子,即有真实存在的概念,诸如依恋和愤怒等错觉就会产生,因为有时候,你只有真正存在的概念。但一旦有了依恋或愤怒,接下来的就是,它是于具有现象真实存在的概念而产生的。当你产生依恋时,你不仅看到那个事物有趣或有吸引力,而是你看到它完全有吸引力,完全有趣,而且是在其本身方面固有存在。由于那种对现象产生错误概念,你产生强烈的依恋。

同样的,如果你看到某种事物没有吸引力或引不起兴趣,你不仅是那样看它,你是看它是一种现象,所有这一切不同的错觉诸如依恋和愤怒的主要成因,是出在“我” 和 “我的”的概念,首先,你对“我” 产生依恋,而由于这一点 ,你开始产生其他各种错觉,通常你事实上并没有想那个 “我” 是甚么,但当它自动产生时,你对“我” 具有强烈的感情,它不仅名义上存在,而且有一个坚实的“我” 从其本身方面固有存在。

承认习惯上的“我” 存在是可以的,但当你夸大它、指它独立存在则是错误的。这是对短暂记忆的错误观点。由于你对“我” 的真实存在有那种错误的概念,你产生其他错觉,诸如 “我的”的想法,这个或那个是 “我的”。当你具有这种认为事物是 “我的”的概念时,你会把每一样东西分两类:那些你喜欢的,你认为是 “我的”,是有趣的,是我的朋友等等,根据这些你产生很多依恋;对于那些不属于你的,或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或是可能伤害你的,你把它们分为另一类,并忽视它。由于你对“我” 的概念,觉得你比较优越,是非常重要的人物,你变得高傲。由于这种自大,当你不了解某种事物,你通常会置疑;而当你遇到来自和你有相似素质或财富的人士的挑战时,你会对他们产生妒忌和要与他们竞争的错觉。

问题(7):甚么是确定的行动?甚么是不确定的行动?

答案:一项确定的行动是它的所有必要的部份已经完成的行动。例如,对做某一件事情进行准备,事实上做了那件事情,最后你觉得把那件事情做对了。如果你承诺要做的事经过这样的一种程序,其结果将是确定的,因此称之为确定的行动。

另一方面,如果你无意对某一特定行动作出了承诺,即使你已经做了某件事,其结果不是确定的。因此,它被称为不确定的行动。一般来说,根据阿桑加的《Asangas Compendium of Manifest Knowledge》的解释,行动有很多种:承诺但没有积聚的行动、积聚但没有承诺的行动、承诺又积聚的行动。有积聚没有承诺的行动是确定的行动。有承诺但没有积聚的行动是不确定的行动,因为例如没有行动的动机。

现在,为了把这一点解释得更加清楚,我们举杀害一隻动物为例。一般而言,杀害导致下一世投生不好。但是,如果你杀害某隻动物却是无意杀它,例如,你无意中踏死一隻昆虫,过后你知道了,你产生强烈的歉意,那结果是不确定的。因为你真的杀死了那隻昆虫,你犯下杀害的行为,但你没有积聚那项行动,因为你无意杀它。在这个例子中,结果是不确定的,这意味这项杀害的行为不会导致通常的结果投生不好,因为没有杀害的意图,而且过后表达歉意。不过,由于已经犯了杀害的行动,它会带来本身的果。它不会带来有利的果。

问题(8):一个人尤其是来自西方国家的人怎样才会产生舍弃的感觉,不愿意享受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欢乐?

答案: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产生舍弃的精神 ,这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人们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利益和倾向。一些人对轮回存有想像力。因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如果我们采取佛教徒的的观点,致力于实现解脱,则我们必须按这个方式训练我们的头脑。如果你只是对西方的生活看一眼,你可能看到许多表面的吸引力,丰富的现代化设施等等。但如果你深入观察,西方人也不能免除一般世俗人的生、老、病、死之痛苦,而尤其受到西方的竞争与妒忌心所震撼。我敢肯定这些干扰到你的快乐,因此它们被称为 “轮回之苦”。

我们也可以把痛苦分为三个层次:痛苦之痛苦;改变之痛苦;以及遍佈的综合性痛苦。最后一种,遍佈的综合性痛苦,指的是这样的事实:我们的身体集中了受污染的行为和错觉,本身充当经历所有不同水平的痛苦的基点。重要的是,要知道各种不同水平和不同阶段的痛苦,以及如何进行静修。一般而言,如果你没有焦虑、没有烦恼、没有担心,那就最好。我们想到要根据佛教教义进行修持,因为我们有一些痛苦、一些焦虑。但如果你没有这些问题,则不需要进行修持;好好享受生活就行了。

问题(9):由于我们具有这种真正存在本身的概念,有可能令其众生受惠吗?

答案:这是可能的。事实上,对自己有两种错误的态度:一种是坚持其是固有存在;另外一种是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你有非常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总是只关心本身的福祉,完全不理其他,你将会自动忽视其他众生的福利。真正自我存在的概念很难消除,但当你正在这样做时,你也可以训练利他的态度,关心其他有情众生的福利,以及从事使他们受惠的活动。眷属和十地菩萨眷属作为阿罗汉者,已经摧毁了错觉及其种子,了解了现象的真正本质。因此,他们已经消除了真正存在的概念,但由于他们的自我中心的态度,他们可能不大理会其他有情众生的福利。不过,也有可能一名菩萨是属于毗婆沙宗教派,其信条是不断言真正存在是空性。因此,尽管那位菩萨没有消除真正存在的概念之种子,由于他已经训练了发展关心其他众生的态度,他会全心全意的为其他有情众生的利益工作。

由罗桑杰汉翻译&杰利米鲁色校对

请慷慨解囊支持我们的网站。
你的善款将悉数作为我们在世界各地弘扬多杰雄登的经费。

现身说法

×
腾讯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