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擦”-词是藏语对泥模浮雕佛像藏语名的音译,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是藏传佛教中用一种凹形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模而出的模制小型泥佛或佛塔,有的再经烧制或彩绘,以增加“擦擦”的耐久性和可看性,至今在蒙藏地区都称这种泥质浮雕为“擦擦”佛,蒙藏佛教僧俗把小型擦擦佛像作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来供养尊敬。
虽然擦擦都是泥质佛像,但也有等级之分,从最普通的泥擦到用高僧们的骨灰混合泥土做成的擦擦,一般将擦擦分为4大类,即泥擦,骨擦,布擦,药擦。
一、泥擦:一般用普通的泥巴,脱模而成,好一点的用阿嘎土,;炼泥,香灰(掺香灰),纸泥(掺纸浆)等等制成,泥擦可以再经烧制或彩绘。
二、骨擦:将圆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因其成分掺入骨灰而得名。这种擦擦源于对祖师、高僧们的敬重,表示以身供奉佛,祈求善业,攘除恶业。
三、布擦:将脱水处理出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称为“布擦”,藏语“布“为法体。;历代尊者、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后实行塔葬,此为藏地最高级葬礼。塔葬前。须将大师法体用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瓶之内供万世敬仰。据藏地传。身带布擦,无论人处何方可医百病,可避邪恶,可得平安。因此藏族信众认为布擦最宜作护身符,挂在身上,可得佛法保佑,以避邪恶。
四、药擦:是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依照藏医药工艺流程,精炼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而取名”药擦“。藏族信众佩戴此种药擦于身上,不仅平时可以护身,喻示抵挡邪气,若欲疾患,便可作药物及时服用。
“擦擦” 早起造型是小泥塔,供奉在安葬活佛或高僧大德法体的佛塔内,以增加佛塔的灵气,从现在寺院考古的结果看,新发现的佛塔遗迹内部,多有塔擦的供奉,再后来,擦擦中出现了各种佛造型,作为大型佛像的装藏填充物,意思为请神安住。在蒙藏地区的僧俗,将擦擦放置在随身携带的嘎乌即护身佛龛内供奉,或放置在藏民们认为有灵气的任何地方,如圣山洞窟、神湖边、玛尼堆、转经路上等。在寺庙里,擦擦作为佛教理论的物质载体被大量的供奉起来,成为蒙藏地区佛教寺院艺术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如有大家有更多有关 “擦擦” 的话题,欢迎大家踊跃加入分享
我一直都以为擦擦是为了西藏游牧民族而产生的随身佩戴佛饰。为了方便迁移,西藏游牧民族发明了唐卡以及擦擦,容易携带和收藏。
哪知道上网找了一些资料,方知还有这么多道理。
藏传佛教的擦擦
擦擦一词的来源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总之,擦擦一词意为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是为常例;亦不排除变例,即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称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比较少。
原初,擦擦一词仅用来表示佛塔,后来才衍生出佛像。大者盈尺,小不足半寸。本书所展示最大者高三十二点三厘米,最小的直径不足一点四厘米。以浮雕为多,圆雕为少,塔擦除外。藏地原习惯专称浮雕者为擦擦,汉地及以往书面用语称“模印泥佛”、“脱模泥佛”,东北、内蒙俗称“板儿佛”、“佛瓦”,北京一带习种“泥饽饽”。此外还有“泥塔模”、“泥塔婆”等等,称谓极杂乱,总之诸称谓均为擦擦的意译。近年求读法之简捷和划一,凡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泥质小佛像、塔,不论浮雕或圆雕,只要属于藏传佛教系列,均以擦擦称谓一概而论,似已约定俗成。
擦擦是从古印度石板塔腹内置放圣物的装藏风习演变而来的藏传佛教艺术品,其题材大多为诸佛、菩萨等造像和佛塔、经咒。诸题材制作成的擦擦均符合最基本的藏传佛教仪轨。被藏传佛教僧俗视禳灾祈福的宗教圣物,不可亵渎
欢迎光临 多杰雄登 (http://xiongdeng.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2 |